漢武帝時期,困頓在底層的人才紛紛冒頭,很容易就得到出人頭地的機會。卜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牧羊人,靠著自己的勤奮和頭腦變得非常富有,更主動向漢朝捐出自身一半財產,又賑濟貧民,因此被漢武帝樹為典型,開始了為官生涯。更難得的是,卜式的為官生涯很稱職,也比較順暢。
卜式的家庭條件是非常不錯的??少F的是,他在分家產時只要一百多頭羊,將其他的都讓給弟弟,然后住進山里專心放羊。十多年后,他的羊的數量達到一千多頭,購置了田產,之后又多次分財產給敗家的弟弟??梢哉f,他是一個合格的兄長,是一位牧羊有道的實干家。卜式也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不僅主動捐獻一半財產當為軍資,還主動拿出20萬錢幫助遷徙的貧民,后又主動要求父子參軍去平定呂嘉叛亂。
不過,捐一半家產為軍資引出了一番波折。漢武帝接到奏報后感覺不可理解,就派使者向卜式詢問原因。在使者問了是否想當官、是否有冤情時,卜式都給予否定的回答后道出了令人佩服的原因,“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于邊,有財者宜輸委,如此而匈奴可滅也(現今天子誅討匈奴,我認為賢者應為國戰死疆場,有財者應為國捐獻財產,如此就能消滅匈奴)”。這句話顯示出卜式深厚的愛國情懷,比肩于岳飛所說的名言“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
漢武帝得到使者匯報后,便詢問公孫弘。公孫弘認為這事違背人之常情,不值得鼓勵,建議漢武帝不要答應。漢武帝聽后也就沒答復卜式,晾了幾年才打發他回去。一年后,他又捐了20萬錢幫助遷徙的貧民,而當時漢朝因長年打仗財政很困難,漢武帝看到下面的奏報時想起他捐家產的舉動,便賜給他差役四百人,但是又被他還給官府了。當時富人都爭著藏匿財產,漢武帝便認為他是長者,封他為中郎,賜爵左庶長,給田十頃,并布告天下,樹為愛國的典型。
卜式一開始不想當官,漢武帝便讓他到上林苑放羊。一年后,卜式放的羊長肥了,數量也增加了,讓漢武帝很贊賞。不過,卜式的話顯示了他放羊發家的秘訣——“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也。以時起居;惡者輒斥去,毋令敗群”,也成功地引起漢武帝驚奇之心。漢武帝便讓他當官:先當緱氏令,結果緱氏被治理的非常好;又提拔為成皋令,管領漕運,結果考核是最優的;后因忠誠,被提拔為齊王太傅;因上書漢武帝請求父子一起參與平定南越叛亂,被封為關內侯,金一百,田十頃。
卜式雖然成為愛國典型,但在漢武帝涸澤而漁式搜刮錢財下,沒有富商主動捐款。他在當御史大夫時主動提出,郡國的鹽鐵政策不便于民而船有算賦,引起漢武帝極度不滿,他的好運便到頭了。因此,他在第二年就因文章水平不行被貶為太子太傅;之后,上書漢武帝請求誅殺桑弘羊,認為這樣才能求雨成功,也沒被理睬。最后,他壽終正寢。
卜式說是一位傳奇人物,是一個靠放羊發家的人,主動捐出自己的一半財產,后又主動出巨資幫助貧民,有著極深的家國情懷。這里就得嚴厲批評公孫弘的眼界短淺和敗壞道德,非得用人之常情來考量卜式,這也是富商一開始不主動捐錢的原因??匆粋€人的愛國之心,應考察他的實際行動而不是言語,不要管他什么人之常情或者深究出發點,只要真正去做有愛國行動就可以了。人愛國、國愛人,簡單才是國與人之間真誠、互惠之道。同理,做善事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人做善事,就比不做乃至只知道質疑他人善舉的人更值得稱道,否則誰還樂意面對一大堆條條框框去主動做善事。
卜式的官雖然得來的容易,但是成績很好。卜式那句“以時起居;惡者輒斥去,毋令敗群”揭示著奉法而行、淘汰不勝任者的管理思想,真是一通百通、不學而學,所以他才能靠放羊發家致富,也才能很容易勝任所任官職,是一位真正深諳大道之人。
此外,相比公孫弘、主父偃、司馬相如等靠當官改變個人命運,卜式是更純粹地向為國效力。雖然他文章不行,但他的境界就比前者要高得多了。春秋鄭國有弦高勞秦軍救國,漢朝有卜式捐家產助國,都是讓人稱頌的愛國舉動,也是讓人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