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開車去一個農村朋友家,經過一個叫楊店村的地方,忽然便想起李秀成《天朝十誤》第三誤來:
誤因曾立昌等由臨清敗回,未能救李開芳、林鳳祥,封燕王秦日綱復帶兵去救,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
后來向當地老人一打聽,還真是,原來這第三誤中提及的舒城楊家店,就是位于今天安徽省舒城縣柏林鄉的楊店村。
這《天朝十誤》,是忠王李秀成被俘之后,在獄中反思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而羅列出的太平軍犯下的十大錯誤,其中前三誤,都和北伐有關。
太平天國大軍于1853年春攻下南京,改名天京,隨后定都于此。
為震懾清廷,洪秀全和楊秀清等人,定下了奪取清朝京城北京的大計。隨后他們派出了以林鳳祥、李開芳為首的2萬多人開始北伐。
這年五月,北伐大軍從揚州出發,經滁州、鳳陽、懷遠、蒙城、亳州,入河南。七月,渡黃河,攻懷慶府。未下,后取道濟源入山西,占涉縣、武安,大軍自此長驅直隸,北京震動。
十月,太平軍占領天津靜海、獨流鎮,遇北方嚴寒,兵疲糧盡,逐漸陷入絕境,于次年二月,不得不南下河間。
三月,在阜城,被清軍重重包圍。這時,以林鳳祥和李開芳為首的北伐軍,不得不派出士兵扮作乞丐,前往南京送信。
得知北伐軍亟需后援,1854年初,楊秀清命曾立昌為主將,與陳仕保、許宗揚,率7500人的隊伍,由安慶出發,經安徽、江蘇、河南至豐縣后,渡河入山東。
援軍一出,沿途清軍望風而逃,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援軍就順利抵達山東臨清。
四月,攻克臨清。這臨清,距離北伐太平軍被困的阜城,僅二百余里。
沒想到,這時,清廷派出瓜爾佳·勝保,南下圍剿援軍。戰斗異常激烈,曾立昌部被迫退出臨清,欲北上接應北伐軍。這時,卻因陳仕保、許宗揚等人極力阻止,援軍被迫南撤。
在南下途中,一路受清軍追擊,四月二十八日,援軍退至江蘇豐縣。三十日,再退至黃河漫口支河。
時值初夏,黃河水暴漲,前有黃河天險,后有清廷追兵,曾立昌親自斷后,指揮眾將士騎馬浮水渡河,又與清軍挺槍決戰,后身疲力竭,躍馬入黃河,壯烈犧牲。
這勝保卻因此一戰,順利加官進爵:捷聞,復職,加太子少保。(《清史稿》)
而這7500人的北伐救援軍,卻因此一戰,僅余三百余人逃回天京,幾近全軍覆沒。
一次救援不成,楊秀清又下令開始二次救援,這一次,派出的是太平天國首義八王中的大將秦日綱。
這秦日綱,本名秦日昌,因避北王韋昌輝諱而改名日綱。他是廣西貴縣人,礦工出身。
道光二十七年,結識洪秀全,為人忠勇仗義,為天朝屢立奇功。咸豐元年,太平軍攻占永安州,他三次殺退清軍進攻,官封天官正丞相。咸豐二年,率眾殲敵五千余眾。咸豐三年,官封真忠報國頂天侯。咸豐四年,四月,封燕王。
楊秀清還放話說,只要秦日綱率軍北上救援林鳳祥部,合力攻下燕京,燕京就是他燕王秦日綱的封地。
重任在肩,又誘之以功名利祿,這燕王秦日綱,于是率領北伐援軍,從江寧出發,經鳳陽、廬州,至舒城。
援軍一路行軍打仗,一路擴充兵力至數萬人。
這年11月11日,秦日綱部到達舒城,原定由此北上至山東,馳援北伐軍,熟料,在舒城境內,他們遭遇到清將秦定三部的拼死抵抗。
這秦定三,是清廷名將,又是著名的武榜眼,能使120斤重大刀,武藝超凡。
在舒城楊家店,秦日綱的數萬援軍,和秦定三的清軍,大戰十一日,最終因寡不敵眾,損失慘重,被迫南退:“北路妖兵甚多, 兵單難往”。(秦日綱)
此一戰,秦日綱經十余日,便迅速撤出舒城,有人認為真實的原因是,楊秀清因忌恨韋昌輝和秦日綱,為分化瓦解韋秦二人組,故意派秦日綱外出救援,所以秦日綱才匆匆一戰即返。
其實,當時太平軍有北伐,還有西征,戰線拉得太長,而兵力又有限,自然捉襟見肘、顧此失彼,而清軍,在北方的勢力本就強大,難以攻克。在南方,秦日綱在攻打舒城之前,舒城的縣令已經召集了地方團練近兩萬人,增援秦定三部,遠道而來的秦日綱援軍,自然難與之抗衡。
因此楊家店一戰,清廷后來為嘉獎秦定三收復舒城的顯赫戰功,封其正四品騎都尉之職:遂復舒城,殲賊四千馀,予騎都尉世職。(《清史稿》)
而太平軍這邊,秦日綱增援失敗南撤,仍被派往安慶鎮守,并到池州各屬邑安民。
這安慶,原是翼王石達開在此安民,大得人心,政績顯著,引起了楊秀清的嫉妒,于是派秦日綱代翼王守安慶,而石達開則被派去西征。
在安慶,后來,秦日綱擴增兵員三千余人,軍容甚盛,這又引起了楊秀清的猜疑,所以才有了派其援助北伐軍之舉。
咸豐六年七月,秦日綱受天王洪秀全密旨,潛回天京,與北王韋昌輝共同誅殺了東王楊秀清,后又誅殺了東王部屬及其家人兩萬多人。
天京事變導致太平天國元氣大損,舉國不安,翼王石達開強烈要求懲辦兇手。
為挽回軍心人心,洪秀全遂召石達開回京輔政,同時又下令處死韋昌輝及其心腹二百多人,并應石達開的請求,隨后又處死了“忠勇信義,天王重信”的秦日綱,廢其爵位。
在這場權力角逐的血腥游戲中,不論是北王韋昌輝,還是燕王秦日綱,無疑都是洪秀全用來清除政敵的棋子。
這場后來堅持了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從最初的金田起義,到永安封王,再到定都南京,又經南征北戰、殘酷內斗,后期統治者又耽于享樂,沉溺物質、美色和特權的泥淖中,無法自拔,終至一敗涂地。
曾為太平天國中興,立下汗馬功勞的忠王李秀成,在湘軍攻陷天京被俘后,在獄中曾寫下數萬言《李秀成自述》,他口口聲聲說誤國之首是北伐,惜曾立昌臨清之敗,嘆秦日綱兵到舒城楊家店敗回,卻不知,千誤萬誤,最誤是占據半壁江山的太平軍統治者,偏安一隅、縱享富貴,早已忘了革命的初心和使命,此時的他們,和昏庸腐朽的清廷統治者,又有何不同?
正如馬克思在他的《中國紀事》里所言:(太平天國)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丑惡萬狀的破壞來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