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們的計策到了袁紹那兒會是個什么結果
在三國的早期諸侯當中,袁紹的名望實力無疑是最大的一個,手下有才有名的謀士也是最多的一個,但是他卻被力量弱小的曹操打敗。那么,袁紹手下的謀士們為什么不能幫助自己的主公成就一番事業呢?
( 袁紹 圖片來源于網絡)
好計策袁紹基本不用
袁紹雖然被反董卓聯盟推舉為盟主,但袁紹主要靠的是自己的名氣和家族背景,軍事勢力并不很強大,不過是一個勃??ぬ?。當這個討董卓聯盟完結之后,袁紹這個渤海太守就顯得勢力不足,與人爭鋒處處顯得捉襟見肘。這個時候的袁紹,還是能夠聽進謀士規勸的。勃??ぷ鳛榧街莸囊粋€郡,袁紹事事受到冀州牧韓馥的限制,兩人也由此結下了梁子。謀士逢紀出了一個計策,秘密約定公孫瓚南下,攻擊韓馥的冀州。逢紀說,韓馥是一個庸才,聽說公孫瓚前來必然驚慌失措,這樣就可以派人前去勸說,韓馥在倉促之間,必然會讓出冀州。袁紹采納了逢紀的計劃,果然得到了冀州。得到冀州后,袁紹向冀州原來的騎都尉沮授問計,沮授提出了經營河北,合并四州之地,然后迎接皇帝還宮洛陽的計策,袁紹不但聽進去了,還給了沮授一個奮威將軍的職務,讓他“監護諸將”。但當完成了這一切時,袁紹則完全變了,開始剛愎自用,再也聽不進謀士的意見了。
漢獻帝從長安東逃想回到洛陽,沮授勸袁紹,應該趕緊把皇帝迎接到鄴城(冀州治所),這樣就可以達到“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可是因為這個皇帝不是袁紹所立,就沒有聽從沮授的意見。曹操將天子迎接到自己的地盤,馬上以皇帝的名義向天下發號施令,責備袁紹“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袁紹也終于嘗到了苦頭,每次接到詔書,總擔心有不利于自己的事情發生。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進攻張繡,田豐建議袁紹直接進攻許都,以武力手段把天子迎接到自己的地盤上,袁紹不聽。建安五年,劉備殺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占據了徐州,曹操親帥大軍征討劉備。田豐建議說:曹操親征,戰事聯結,不能很快結束,現在出兵攻擊他的后路,可以一戰而勝。袁紹以小兒子有病為由,沒有出兵。田豐說這樣的機會能遇到幾次?因為小兒的病就失去這樣的機會,真是可惜呀!因為此事,袁紹還從此疏遠了田豐。
劉備很快被曹操擊敗,逃到了袁紹處,袁紹決定攻打曹操。田豐認為,曹操擊敗了劉備,許都已經不再空虛,曹操善于用兵,不可輕視。為今之計,不如和曹操打持久戰,這樣用不了三年時間就可把曹操拖垮,這叫勝算于廟堂之上。袁紹還是不聽。
袁紹攻擊許都,先遣大將顏良攻擊白馬,自己率軍進駐黎陽。曹操軍斬了袁軍大將顏良、文丑,軍中受到了很大的震動。沮授建議,曹操軍糧少,利于急戰,我們應該暫緩進攻,和他們打消耗戰。袁紹不聽。袁紹派淳于瓊迎接運糧大軍,沮授說可以再派出蔣奇一支部隊,以防止曹操截糧。袁紹不聽。許攸認為,曹操兵少,現在都在這兒與我相持,許都空虛。如果分兵星夜奇襲許都,攻下許都則可以擒獲曹操。即便是一時攻不下許都,也可以使他們首尾不能相顧,最終打敗他。袁紹還是不聽。其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官渡之戰袁紹失敗。
內斗互損的意見袁紹必用
袁紹不聽謀士的建議招致失敗,是不是所有的計策都不聽呢?有一種例外,就是相互攻擊的建議袁紹一定聽從。
袁紹打敗了公孫瓚,并有了河北四州之地,就想著進攻許都。沮授說,現在我們剛剛打敗了公孫瓚,也很疲憊,當務之急是該先休養生息。我們應該向天子報捷,如果曹操阻攔,就說他阻隔王路,然后進軍黎陽,抄略他的邊界讓他不得安寧,這樣就一定能取得成果。郭圖、審配反對,說今日不進攻,日后更沒有機會。沮授認為曹操手里有皇帝,這樣進攻是不義之舉,郭圖就舉出了武王伐紂的例子來反駁。因為進攻許都是袁紹開始就有的意思,于是袁紹采納了郭圖的意見。郭圖借機說,沮授監統內外,如果讓他慢慢坐大,會有什么辦法限制他呢?于是提出來將沮授的統兵權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由沮授、郭圖和淳于瓊各典一軍,稱之為三都督。只是因為正在準備進行官渡之戰,還沒有來得及實行。
官渡之戰相持階段,雙方的耐心和糧食供給就顯得特別重要,而這個時候,袁紹的謀士許攸卻來到了曹營,告訴了曹操淳于瓊軍的行動路線和目的,那就是:淳于瓊去接應后方運來的軍糧,宿營在烏巢,離袁紹的大營四十里。結果曹操親帥騎兵突襲,殺了淳于瓊,燒了糧倉,袁紹失去了這次戰役。許攸為什么會投降曹操?因為審配抓了他的家人。大戰之際,審配抓前方高官的家人,難道不應該先請示一下袁紹嗎?即便是“依法辦事”,許攸的家人也會把消息傳到前方,為了鞏固自己的陣營,袁紹也應該對此事有一個態度。怕是袁紹正希望有這樣的結果,所以才導致了許攸的叛變。
再有就是田豐被殺一事。官渡失敗后,軍士在逃歸途中想起了田豐,認為聽田豐的話,或者是田豐隨軍作戰,可能就不會有這次的失敗。袁紹也說,沒有臉再見到田豐。謀士逢紀說:“田豐聽說將軍退回來了,拍著巴掌大笑,非常高興他戰前的話說對了。”于是在回到鄴城前先把田豐殺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中狀況呢?這前一種情況就是要顯得他自己高明,所有事都比別人強,好主意好計策只有他袁紹能想到或者先想到,下屬們想到肯定不是好計策,所以不用。這后一項就是所謂的帝王之術,讓臣子們相互牽制從而削弱各方的力量。不同的史書都說袁紹“外寬內忌”,這外寬讓他引來了一大群謀士;內忌到底是忌諱什么?說到底就是忌諱部下比他強,哪怕僅僅是在某一個方面。
謀士們為什么不能輔佐袁紹成就一番事業?不是謀士們的智慧不行,也不是他們碰到了曹操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而是袁紹根本就不能用、不會用群體的智慧。袁紹死后,盡管有官渡失敗,但河北的勢力仍然要比曹操強大的多。但事情的走向卻是,曹操再征河北,卻是一種居高臨下,揮手揚鞭,處處主動的局面。為什么會是這樣,原因是袁紹的兒子們分家了,他們各自為政,因而也就被曹操各個擊破了。而這一切都是袁紹自己造成的,因為他在剛剛統一河北之際,就把兒子們分配到各州了。而這些謀士們也有了不同的依附,辛評、郭圖依附了長子袁譚,審配、逢紀依附了次子袁尚。在黃河南還有曹操這個強敵的情況下袁氏兄弟就打了起來,如果沒有外敵,恐怕這相互殘殺還要來得更早一些,而誰又能阻擋的了他們這番殘殺?謀士們在這以前就已經亂成一鍋粥,相互攻擊了。所以說,不是這些謀士們不行,說到底還是袁紹自己不行??纯此慕洑v就可以知道,當他能夠用眾人之智力,他的事業就走向強大,反之,失敗就成為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