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非洲人做竹編”的視頻火了。大家可以先戳進視頻,感受下非洲兄弟流利的漢語,和說話時酷似“中國大舅”的神情。
這段視頻,正是短視頻博主“非洲十年”作品中的一支。除了“學竹編”的非洲兄弟,他的題材還包括了和中國學校學操控大型器械的“非洲藍翔”,幫解決非洲就業問題的中國“陶瓷衛浴工廠”……
近日,觀察者網對這系列視頻的作者“王總”王垚進行了專訪。
王垚在采訪中表示,自己是一名從國有企業辭職的非洲創業者。疫情之下,生意不再繁忙,他便將精力投入到短視頻的創作中,并將基調定位“展示真實的非洲生活,記錄在非華人艱苦打拼的創業故事”。
對于網友們最為關心的中國對非洲的影響,王垚以在中國幫助下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例,表示在施工中,包含車輛、通訊、餐食和國際旅行在內的整個產業鏈都被帶動起來,也拉動了當地人民的就業。
更重要的是,一批“手藝人”和“操作工”也被陸續培養了起來。以一家在盧旺達開辦的中國技術培訓學校為例,當地人經過培訓后,一個月能賺七八十萬盧郎(4000人民幣左右),“國家都搶著要”。
隨著視頻“出圈”,有網友表示,“我國扶貧的經驗全世界都能推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還有人指出,中國愿意用和平發展的理念幫助愿意發展的國家和地區,這種充滿善意的價值觀,要比“自由、人權”等口號實在的多。
“非洲十年”的爆火
2020年8月,“非洲十年”在抖音上發布了第一支視頻。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個賬號已經在抖音上積攢了345萬的粉絲,獲贊超過3000萬。
而視頻的創作者王垚“王總”,也通過96條作品,給自己營造了一個“霸道總裁”的人設——到金礦淘金、給美女助理“買買買”、到長頸鹿莊園吃早餐……
但最受國內網友認可的,還是那些展現出“文化融合”的片段。
在“竹編匠人闖非洲”這一段視頻中,非洲兄弟不但從中國師父那里學到了竹編手藝,還學會了流利的漢語,神情都帶上一股“勤勞致富”的樸實。
而在“非洲藍翔”這個故事中,一家中國技術培訓學校前往非洲后,培訓出的工人一個月能賺七八十萬盧郎。再加上會操控農用無人機和重型機械等器材,“國家都搶著要”。
截圖來源:“非洲十年”抖音視頻
而中國人在非洲建成的“陶瓷衛浴工廠”,為當地許多老百姓解決了就業問題。女性熟練地使用探照燈檢查質量,男性則熟練地使用噴槍上釉……
截圖來源:“非洲十年”抖音視頻
“非洲十年”的視頻爆火后,當地人臉上平和、幸福的神色觸動了不少網友。有網友一針見血地表示,“我國扶貧的經驗全世界都能推廣,扶貧先扶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這些故事,觀察者網也聯系到了“非洲十年”的拍攝者王垚王總。
王垚在采訪中表示,自己先前就職于一家大型國有企業,負責在東部非洲區域賣民用飛機。在做生意的過程中,他發現了這片大陸上潛藏的商機,因此辭職創業,開始了自己的“非洲十年經商故事”。
而經商期間的經歷,也為他后期成為一個視頻創作者,埋下了伏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2020年,因為疫情,王垚的生意不再像以前那么繁忙,便想拍拍抖音,“展現一下非洲的生活”。
先前,網上關于非洲的內容良莠不齊。王垚偶爾在抖音上搜索“非洲”,發現全都是一些“賣窮賣慘、臟亂差”的視頻。更有甚者,拿當地婦女兒童開玩笑,無意間挑起種族問題。
對此,王垚表示:“(這些內容)中國人看了舒不舒服我不知道,非洲人看了肯定不舒服。我們改革開放的時候,其他國家的人要是來這樣調侃我們,中國人看了心里也不高興啊。”
作為一個“扎根非洲”的生意人,王垚決定,通過自己的視頻在國際版抖音和當地的社交媒體展現真實、客觀的非洲生活,并通過一定的娛樂性吸引大眾注意。
決定了視頻的基調,他在選材上也決定與眾不同。王垚認為,許多海外博主展現的內容更偏向一個觀光者的角度,“到這個朋友家里做頓飯,到那個景點去轉一轉”。
而王垚作為一個在非打拼的華人,有著“民族自信”和“大國風度”的自覺。他覺得,“找個非洲小孩,給他兩塊糖”這種拍攝模式實在太狹隘了,他應該把鏡頭聚焦到一些有意義的事上。
最后,王垚決定,把鏡頭對準那些和他一起在非洲打拼的朋友,視頻主題也成為了“一群人在非洲打拼的生活寫照”,記錄下大家艱苦創業的故事。
而在這樣的記錄中,關于中國和非洲各國“文化的融合”也顯現了出來。
采訪中,王垚介紹了三種中國人在非洲經商的模式:
首先是傳統的貿易,也就是從國內進口一些日用化工的東西在當地售賣。但是這種貿易的機會期更多是在十五年前,現在機會不多了;
其次就是由中國人帶動的服務業的發展,例如,有中國人到非洲后開中餐廳、中國超市,或者開發房地產。王垚自己有一個旅行社,服務對象也是以往來中非之間的旅客和務工人員為主;
而規模最大的,還是從國家層面幫助非洲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修橋、修路和蓋房”。此外,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工程總承包)過程中,工程和設備的輸出,也構成了影響力的一部分。
針對最后一種模式,王垚提到了一句老話:要致富,先修路。他認為,隨著當地基礎設施的施工,大到車輛和通訊,小到餐食和來回的國際旅行,整個產業鏈都被帶動了起來,也就拉動了當地人民的就業。
王垚還透露,相比于非洲的公司,中國公司給當地員工的薪資也是比較高的。但更重要的,還是在施工的同時培養了一群“手藝人”和“操作工”。這也和他的視頻內容有所呼應——
——除了前文提到的“非洲藍翔”、“衛浴陶瓷工廠”和“竹編手藝人”,王垚的視頻主角甚至還包括了“學會蘭州拉面的非洲老兄”,“在中國人投資的茶園里采茶的非洲老奶奶”等等……
截圖來源:“非洲十年”抖音視頻
但被問及中國企業對當地就業的幫助時,王垚也坦承地表示,中國企業到非洲的主要目的還是盈利,不是慈善行為。因此,對當地的就業當然是有幫助,但不必刻意地戴一個高帽子。
不過,隨著最近十年大量的工程人員來到非洲,當地還是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在他們看來,中國企業和中國人肯定是代表著一種更先進的生產力和更務實的管理、治理的樣本。”
在王垚看來,中國的企業或個人要真正幫助并影響到非洲人,還是要為他們“創造效益和價值”。要讓非洲的當地人覺得,跟著中國企業干或者和中國人合作,就能掙錢,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改善自己的生活,這才能真正對他們產生正面的引導。
但是,由于對當地文化的不理解,一些中國企業在非洲經營的時候也“受挫過”。對于這種現象,王垚的建議是,企業在非洲一定要“本土化”。
“本土化,就是對你經商的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人文要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待夠很長時間,和當地的上層和普通民眾都打交道,把自己變成一個非洲人。否則的話,生意好也是曇花一現,最后這個學費還是要交回去。”